|
清晨在武汉东西湖的一间面点店里,南瓜泥与干花碎被揉进面团,土鸡肉取代清水调出馅,五谷杂粮与坚果,被包进馒头里。 在“馍饭屋”,不仅是制作美食,还为孤独症患者家庭探索出一条公益创业路。  “馍饭屋”馒头。受访者供图 刘金对记者介绍,“馍饭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招聘,而是与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会按照他们的工作时间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刘金强调,这种合作模式是基于这些特殊的母亲“没有办法搞全职”的现实困境。刘金所在的公益团队致力于帮助特殊儿童群体,公益团队运营7年,接触孤独症群体5年。 经过长达半年到一年的调研,团队发现这些母亲不仅需要心理上的帮扶陪伴,也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她们最大的求职困难是时间问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要照顾孩子,”刘金表示,“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朝九晚五工作。”一位合作的母亲把孤独症孩子带到了18岁,一直没有工作。 刘金想尽量帮助这个群体,就开了这家馒头店。 为此,“馍饭屋”为两位孤独症患者的妈妈制定了特殊的工作安排。她们每周二和周五全天在店内工作负责做馒头,并拿到她们觉得合理的工资。刘金发现,来店里工作后,“星妈”的精神状态变好了,对生活有了“盼头和希望”,能够安安静静做馒头,本身也很疗愈开心。 店里还有两三位员工,保证门店一周六天的正常运营,其他员工都去过孤独症互助团队,也愿意支持一起工作。 刘金观察到,长期照顾孤独症患者的经历,让这些母亲在工作中展现出一些独特品质。“她们用心、有耐心,也很珍惜大家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我是一点都不担心产品的出品,”刘金充满信心地说,这些母亲很用心也很有耐心,可以做好标准化的工作。 将公益融入商业运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刘金坦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建立市场信任。“很多人会去质疑你是不是打着公益的噱头。”除了为特殊家庭提供就业岗位,“馍饭屋”每到周末还会接待两三位特殊青年,前来学习烹饪技艺,为更多人就业打下基础。  “馍饭屋”馒头。受访者供图 刘金向记者介绍,目前工作室已开发出20多种食养馒头和营养水饺,采用线上接单、快递配送的模式运营。刘金透露,她们坚持使用做蛋糕的面粉,用新鲜果蔬榨汁调色,馅料则用土鸡精心调制。每个饺子重30克,其中馅料就占22克,主打真材实料。她还设计了伴手礼盒,内含12个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馒头,希望吸引企业采购或成为中高端酒店的主食。 刘金告诉记者,“馍饭屋”项目为参与者预留了股份。刘金还透露,“大家不仅仅是拿工资,未来做得越好,大家可以分红。” 刘金介绍,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房租水电一月2000多元,月销售额已达2万余元。刘金希望用一年时间将这一模式跑通,然后复制给更多有需要的群体。“现在有北京公益机构联系,希望我们把这个项目能够复制给他们。” 来源:九派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