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登上热搜,也让“预制菜”的话题再度引起网友关注。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9月12日,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罗永浩吃饭的那个包间里接受记者的专访,此时的他一身疲惫,满脸憔悴。接受采访时,也明显不在状态,甚至不愿意多说话,他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  他表示“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贾国龙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双方都选择针锋相对,硬刚到底。贾国龙称,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但最终结局会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贾国龙表示:“我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 针对读者贴出的两个西贝的产品,外包装上显示“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袋装小牛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是不是预制菜的问题,贾国龙说:“那是我们去年的一个快餐品牌,叫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是跟西贝中央厨房订的货。这个品牌在今年初就关了。品牌关了以后,还剩下一点尾货,非常少,内部员工消化了一部分,在外卖渠道也处理过一部分,但今年4月最后一批货卖完以后就再也没卖了。你要说它是预制菜,也说得过去。不过从今年5月开始,在西贝,也就是之前的西贝莜面村这个品牌系统中,是完全不存在预制菜的。” 谈到预制菜的定义,贾国龙表示:“就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比如说像大骨,提前炖出来,到了中午再加热出餐,这算预制菜吗?贾国龙认为,“这都是在门店完成的。门店做好,放在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回热,它是符合标准的,第一保证品质,第二保证出餐速度。这在国家标准里并不属于预制菜,这其中有预制工艺,但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和预制工艺要区分开。” 在采访中,针对社会上对预制菜存在的焦虑情绪。贾国龙则表示“原来挺在意的,现在我反而更冷静了。”他认为“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越是好的菜越要提前做,比如鱼翅、鲍鱼,得提前好几天发制,红烧肉也得提前十几个小时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针对记者提出的“所以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是没有预制菜?”贾国龙直言:“对,可以这么说。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比如把毛菜预制成净菜,也是预制。” 贾国龙表示,“不能按预制和现做来区分,应该按一定的等级、标准来区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觉得预制菜是洪水猛兽,是黑科技、狠活儿,有很多添加剂。其实很多预制菜反而一点添加剂都不用,尤其防腐剂,直接通过零下18度冷冻,冷冻锁鲜是最好的技术。食物逐渐工业化、标准化,一定是趋势,但工业化、标准化也分等级,与用什么材料、工艺,加什么调味品,有什么储存条件都有关系。它是一门科学。” 贾国龙说:“我对接下来的发声不寄任何希望。真正的声量,是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来了,我们做好准备,让他们体验好。还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有错就改正,顾客没吃热乎,我们就往热乎做、往热乎上。” 13日,罗永浩转发这段采访内容,配上一串省略号。
 接着,罗永浩再次发文,表示自己不是西贝的敌人:看着昨天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评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觉得真正的敌人是我?

罗永浩最新一条博文还对西贝给出了建议:堂食不做预制菜,或者标明是预制菜。
 9月12日,红星资本局走访西贝线下门店,西贝成都万象城店的店长表示,事件发酵后,对门店有一定影响,门店平时客流大约在200人,昨日大约减少了20人,门店营收减少了大约2000元。 西贝成都万象城店 该店店长还称,所在门店已将罗永浩此前消费的菜品列成清单,共计13道菜,消费者如果需要了解,店员可以介绍并下单。不过,目前尚未有消费者询问或下单“老罗菜单”。同时,他透露,创始人已请门店全体员工品尝菜单上的13道菜品。 来源:红星新闻综合中国企业家杂志、橙柿互动·都市快报、红星新闻此前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