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四川的黄女士介绍,自己曾托朋友将一件白色蕾丝款衣物用于捐赠,因袖子一颗水晶扣缺失,老板娘当时还给了优惠,另一颗纽扣则是至亲长辈发现袖子扣不上,在家随意找了颗普通纽扣缝上。如今,却在某直播间“偶遇”同款,她抱着好奇以88.89元买回后,竟通过这颗独一无二的缝补纽扣,确认这就是自己捐赠的衣服。 
早在2024年5月,央视新闻就曾曝光过辽宁的刘女士在某平台的直播间购买了号称是“尾货孤品”的一条连衣裙和一条裤子,收到货后,刘女士发现衣服不仅破旧,而且裤兜里还装着东西。 为了揭开这些“尾货孤品”的真面目,记者来到了华南某地的一个全国有名的服装尾货批发集散地,对价格较低的几个目标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到处都打着“供直播间”的广告。记者带着在尾货市场买到的这些所谓的“新衣服”,到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旧衣回收厂进行调查,老板当场判定为旧衣服。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表示: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的违法行为。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交易市场和电商平台的经营行为。
来源:都市时报、央视新闻、钱江晚报 B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