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儿童网络沉迷的防线, 坚决不能松!不能松!不能松! 稍有松懈,孩子就可能会沉迷网络, 陷入“巨额”充值“泥潭”! 甚至是陷入“巨额”消费陷阱...... 01 13岁女孩给男主播打赏46万元,妈妈崩溃:这是娃父亲的治病钱! 据央视新闻,13岁女孩小雨因伤要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家长为她配备了手机用来上网课。学习之余,小雨用家长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社交平台账号,并关注了一位易姓男主播,给对方打赏了一万元。 对方收到小雨的万元打赏后,主动添加了小雨为微信好友,同时与小雨发展成“恋爱”关系。期间,易某多次以与其他主播PK热度,需要打赏等理由诱导小雨为其打赏。 △ 小雨与主播易某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来自央视新闻 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深陷“网恋”“甜蜜”氛围中的小雨,一共给主播易某(化姓)打赏了46万多元。 当小雨妈妈发现孩子陷入“巨额”打赏主播事件后,立即将主播及某科技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两被告返还打赏款。 妈妈 一度崩溃 小雨打赏出去的这笔费用,是她父亲用于看病的医药费。 最终,在法院主持下,三方达成调解,某科技公司和易某向女孩的家长退回大部分打赏款。 02 10岁男孩玩游戏,打赏主播2万多,妈妈急报警:都是老人的辛苦钱啊! 湖南益阳的朱女士,平时都在外地务工。8月11日,她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称,从今年4月至7月,其10岁的儿子玩游戏、打赏主播共花费2万余元。 朱女士 表示 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的,那些都是辛苦钱,老人家因为这个事情都两天没吃饭。 得知情况后,朱女士立即从外地赶回家中了解详情。经询问孩子才得知,由于奶奶不会操作手机,孩子便通过人脸识别功能悄悄设置了支付密码。短短几个月间,这2万余元被用于玩游戏,以及在网络平台为主播打赏,甚至付费请主播带其打游戏。 朱女士 表示 婆婆一直不知道,直到近日才发现。 目前,家长已报警,将按照流程申请退款。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已有不少孩子因涉世未深、安全意识薄弱、自控力不足等原因,在网络世界中沉迷游戏、盲目打赏,在各大平台挥霍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一再陷入“充值陷阱”与“情感诱导”的双重危机。 福建福州长乐,一9岁女孩给游戏主播打赏和买游戏道具,两个月刷掉奶奶8万多元。 河南许昌,一名13岁男孩打赏某平台主播,花光父亲2.4万元的治病钱。 广东深圳,一名12岁男孩以上网课的名义,拿手机花费1万多元充值了虚拟货币,并给某网络平台的游戏主播打赏了约12万元。 ...... 一笔笔未经大人许可进行的高额消费,让人触目惊心又警醒啊:  未成年人对事物往往缺乏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且其尚未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一旦放任他们独自上网玩游戏、看直播、购物等,他们不仅可能会陷入沉迷网络的“泥潭”,也可能会进行非理性消费。  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的监管和教育引导。 在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具有支付功能的电子产品时,大人应当陪同,并引导孩子正确娱乐、正确消费,千万不要放任孩子独自玩手机、独自玩游戏、独自上网等,以免孩子陷入“巨额”消费事件。 同时,家长要充分利用平台设置进行防范,比如在孩子玩手机期间,家长应给手机开启“青少年守护模式”。 一旦开启了该模式,未成年人的观看时长、观看时段都会受到限制,也无法进行充值、打赏。  并且,家长也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不给孩子轻易拿到手机的机会,防止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消费。 不仅如此,家长也要高度警惕手机人脸识别功能被“滥用”。特别是当孩子拿着手机让你帮忙“刷脸”时,务必问清用途——切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助其开通支付权限、设置支付密码或完成人脸识别支付。一次无心的“配合”,可能换来“巨额”损失。 同时,家长也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不要随意告知孩子,在支付时也要注意保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有效避免孩子陷入“巨额”消费事件,监护人一定帮助孩子远离网络沉迷!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陷入游戏“巨额”充值“泥潭”和直播“打赏门”事件,和其沉迷网络有很大的关系! 来源: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等网络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