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诈骗案例 今年10月中旬,辖区某市民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向一“个人卖家”购买音乐会门票。在按流程购买失败后,被“客服”指引到某网站进行“在线交流”,后被告知由于个人操作失误导致其名下银行账户冻结,如要尽早解冻,需下载视频会议APP(正规软件)和“国际PAY”银行卡NFC支付工具(骗子软件),以便通过视频聊天得到该市民手机屏幕共享功能授权帮助其解冻。后骗子通过屏幕共享操作获取该市民个人身份信息、人脸信息、银行动态验证码等,并先后三次在该市民不知情的情况下网银转账共计25万余元。
屏幕共享诈骗
屏幕共享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共享屏幕功能实施的新型电信诈骗方式,其主要通过以下三步进行:
1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公检法人员、金融机构客服或电商平台工作人员等身份,以处理征信问题、快递赔付、解绑账户等名义获取受害人信任。 2 以指导操作、信息核实等理由,发送不明链接或二维码诱导受害人下载具备屏幕共享功能的软件。 3 通过“共享屏幕”实时监控受害人手机界面,当受害人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或收到银行验证码时,相关信息会被同步截取并实时显示至诈骗方设备;在获得受害人所有信息后,迅速通过网银转账,转走其银行卡内资金。
防范要点 01
切勿与陌生人进行屏幕共享,涉及金融操作时应立即终止连接,直接强制关闭设备网络或终止共享功能。正确关闭方式为在软件内点击"停止共享"按钮,仅退出界面无法阻断信息传输。 02
警惕被要求下载屏幕共享软件的指导,正规机构不会通过远程共享方式进行资金操作;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应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03
在指引发现异常资金变动时,需立即冻结银行卡账户并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