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叶卫东 实习生 白可 刘佳 晨雾如纱,轻柔地笼罩着川南的竹林。63岁的龚道勇踏着晨露,缓步走入这片绿意深处,脚步惊起了几只早起的鸟儿。他指尖抚过青青竹节,仿佛在弹奏一曲无声的乐章。“每一根竹子,都在等待懂它的人。”他微笑着说,“就像这幅龚扇《飞天》,也在等待最合适的竹丝,来成就她飘逸的舞姿。” 龚道勇开始制作龚扇 记者 叶卫东 摄 梳理竹丝 记者 叶卫东 摄每年七月到十二月,是采集龚扇原料的黄金时节。龚道勇会深入山林,仔细寻找那些竹节超过62厘米、无斑无痕的“一年青”黄竹。每当寻得心仪的竹子,他总会轻轻叩击竹身,聆听那空灵的回响,宛若与老友叙话。“今年六月新发的竹笋,到来年此时刚好一年,这时的竹子纤维柔韧如绸。”他解释道。 分解竹子 记者 叶卫东 摄 开片 记者 叶卫东 摄竹子运回工作室后,便进入关键工序——拌料。这道看似简单的步骤,凝结着龚家五代人的智慧。“这是我父亲龚玉文的革新。”龚道勇语气中带着敬意。过去,爷爷那辈制扇需现砍现撕竹丝,受季节限制很大。如今将竹筒破成胚料浸泡保存,便可随时取用,让技艺传承不再受时令束缚。 办料 记者 叶卫东 摄 去青 记者 叶卫东 摄执起特制的刀具,他将竹料分割成均匀的细条。刀锋轻舞,竹屑如雪花般纷飞,逐渐露出薄如蝉翼的竹丝。“龚扇分为中档、高档、精品三个规格。精品扇的竹丝必须薄至0.01毫米,不到头发丝厚度的七分之一。在我创新之前,还没有‘精品’这一档。”他一边说,一边用指尖轻抚竹丝,全凭手感控制均匀度,“力道稍偏,竹丝即断。光是刮制一把扇子所需的竹丝,就要耗去半个月光阴。” 对比宽窄 记者 叶卫东 摄这一技艺的飞跃,源自龚道勇四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他将竹丝厚度从父辈的0.025毫米降至0.01-0.015毫米,宽度也缩减了30%。正是这一突破,让龚扇从表现山水花鸟,迈入了刻画人物神韵的全新境界。此刻,他正为《飞天》精心准备这些细如发丝的竹丝,每一根,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编织竹丝 记者 叶卫东 摄展开《飞天》画卷,千根竹丝依深浅排列,犹如调色盘上细腻的色阶。龚道勇的手指在竹丝间轻盈穿梭,挑、穿、压、破,每个动作都优雅如舞。最令人称奇的是“破”的技法——用拨针将本已极细的竹丝再分两半,用以勾勒飞天最微妙的神韵。“竹丝自有脾气,热胀冷缩,要像对待恋人般细心呵护。”言及此,他不禁想起代表作《箜篌图》中的十二根斜弦,“要让斜弦编得笔直如丝,更是难上加难。” 分开竹丝 记者 叶卫东 摄在他指间,飞天的形象渐渐浮现:衣带飘逸,裙裾轻扬,仿佛随时会乘风归去。更神奇的是,完成的龚扇轻叩时会发出鼓音——那是竹丝紧密相拥时奏响的天籁。这项“成型”的绝技,仍是龚家不传之秘,如同一个美丽的谜。“一把精品扇,需耗时半年以上制作,可世人很少知晓其中的艰辛。”龚道勇轻声叹息。 对比底稿 记者 叶卫东 摄作为四川省非遗项目“龚扇”的代表性传承人,龚道勇自22岁起专职制扇。四十余载春秋流转,他不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更成立公司,打破“技艺不外传”的祖规,积极推动非遗走进校园。他的《箜篌图》《飞天》《梅花仙子》等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台北星光三越文教基金会珍藏。然而,最让龚道勇欣慰的,并非个人成就,而是看到这门手艺在新时代续写光华。 龚道勇与第五代传人龚瑶妤 记者 叶卫东 摄“龚扇制作不是复印,是手艺人内心的映照。”龚道勇望向已传承全套龚扇技艺的女儿——第五代传人龚瑶妤,目光温暖,“同一把扇子,因竹丝的厚薄差异、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成品皆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竹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飞天》。” 箜篌图 记者 叶卫东 摄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光次第亮起,龚道勇的刻刀仍在竹丝间游走,挑、穿、破、镶……敦煌飞天的裙袂,在毫米级的竹丝间悄然苏醒。这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家族用百年时光,为东方美学写下的温柔注脚。 编辑:罗祥瑞 编审:韩钰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