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工委2025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10期于9月12日下午17时上线啦。这一期的主题是《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主讲嘉宾分别是华中师大教授郑晓边、清华大学附中原校长王殿军。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收看听该期课后,有如下认识和收获: 1、什么是孩子的内驱力?孩子的内驱力,是指无需外部奖励或催促,由自身兴趣、好奇心、成就感等内在动机驱动,主动去学习、探索和完成任务的心理力量。它本质上是孩子“自己想做”,而非“被要求做”。 2、内驱力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有哪些? 1>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主动学习时,孩子会更专注、更深入,记忆和理解效果更好。 2> 增强抗挫能力:因内在兴趣驱动,面对困难时更易坚持,会将挑战视为“解决问题”而非“完成任务”。 3> 培养自主意识与责任感:能自主规划目标、安排行动,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和结果负责。 4>奠定长期发展基础:内驱力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动力,帮助孩子在脱离外部监督后,仍能持续进步。 3、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1> 保护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耐心回应,支持他们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如允许孩子花时间研究昆虫、拆装玩具)。 2> 赋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做决定,比如“今天先写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业”“周末想读绘本还是去公园观察植物”。 3> 用“过程性鼓励”替代“结果性评价”:少说“考100分真厉害”,多说“你为这道难题反复思考的样子,特别棒”,关注努力而非仅看结果。 4> 减少过度干预与控制:不强迫孩子按家长的规划发展,允许他们试错,比如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即使乱一点也先认可其主动性。 5> 营造“安全且支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做得不好也没关系”,避免因失误被指责,减少他们因“怕犯错”而回避尝试的心理。 4、学校教育中,老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内驱力? 1> 设计“有意义且具挑战性”的课堂任务: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内容(如用数学知识计算班级活动预算),任务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让他们通过努力能达成,获得成就感。 2> 给予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权: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上台分享观点、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而非仅被动听老师讲解。 3> 采用“多元评价”体系:除了成绩,也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能力、创新想法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4> 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不随意否定或批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以“引导者”身份帮助分析,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5> 创设“同伴互助”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模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对团队有价值”,增强内在动力。 孩子一旦增强了内驱区力即内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被方变主动,对于求知求学、认识客观世界、促使自己成长成熟、成力有着极大推动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就要科学地、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促进孩子积极进取,成就最好的自己。 荣中关工委 2025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