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了!孩子都不敢去。” “每次送娃上课都会经过,脊背发凉...” “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逼真得有点诡异”。 “蛮好一个敞亮的路口变成这样,装修风格非常鬼畜。” 近日,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E馆的“城市集市・江南”全新开业,本想以沉浸式国潮空间打造成网红地标,却因过于逼真的蜡像和拥挤不堪的通道陷入舆论争议。 记者现场探访发现,城市集市内装饰的部分蜡像确实十分逼真,但是大家的审美因人而异,有的觉得吓人,也有人觉得很真、很漂亮。 国潮蜡像成双刃剑, 有人惊艳有人惊悸 “简直像穿越了!古人穿潮牌的反差萌太酷了。”00后大学生小林兴奋地与头上簪花、身上穿着卫衣、挺着啤酒肚的蜡像合影,她认为这种创意让传统文化变得鲜活有趣。 与此同时,一位年轻妈妈拉着自家孩子快速穿过城市集市,小女孩看到集市里的几处装饰略微受到了惊吓。“这蜡像做得太吓人了,囡囡不哭,我们快走快走。”  这种审美分裂在“城市集市・江南”B1层的空间内随处可见,端着笔记本电脑、弹着电吉他的“赛博八仙”和穿着潮牌服饰的各色蜡像就是引发争议的源头。特别是集市入口处的那尊蜡像肤色纹理细腻,睫毛根根分明,就连手部关节、青筋都清晰可见。不少人还以为这是活人在做人体艺术,感觉它下一秒就要睁开眼了。  “我觉得这里的蜡像都做得很好,很真看上去和真人一样,特别是入口处这个是最漂亮的!”住在附近的王阿姨中午特地过来吃饭,并在蜡像这里打卡拍照,她围着这尊蜡像转了一圈,不断地拍着照片。  在附近上班的王女士则与之意见相反,她直言有被蜡像吓到:“我早上上班早,从这边走的时候还没开灯,光线昏暗突然看到一个‘人’在这边站着,当时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逼真得有点诡异了,后面我早上就绕路走了。”  据了解,“城市集市・江南”的设计理念是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构民俗文化,把潮汕龙舟、陕西包山、八仙人物等传统元素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移植到商业综合体中,想要向年轻消费者传递“中国美学不只有古风”的理念,紧跟国潮3.0趋势,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新胜地。 其实,这类历史人物现代化改编是近年商业空间的流行策略,但过度逼真的蜡像艺术在公共空间还是需要更加谨慎地拿捏尺度,否则在实际落地后可能因为审美差异引来许多争议,让创意变成减分项。  连接地铁出口的通道狭窄 造成流量困境 比蜡像争议更棘手的是通行难题,“城市集市・江南”B1层是连通10号线江湾体育场地铁站5号口和五角场万达广场的必经之路,天然承载着早晚高峰的通勤洪流,其他时间段人流量也比较大。  记者实测显示,城市集市里最窄处的通道左边是餐饮店的座位,右边是2个装饰蜡像,高峰时段行人只能勉强穿行。“以前5分钟的路现在要走15分钟,店铺和蜡像占了一半路面,人多的时候直接堵住了,走也走不过去,我上班差点都迟到了。”附近的上班族陈先生抱怨道。  另外在集市入口前面有一家老乡鸡,中午前后很多外卖员来这边取餐。外卖员小周告诉记者:“这里装修的时候通道挺宽敞的也没什么人很快就能穿出去,现在装修好了不仅通道变窄了,中午吃饭的人也挺多的。这个时间正好是我们送餐高峰期,我急着送餐但又过不去,昨天有一单就因为超时被投诉了。”  记者观察发现,中午12点左右是城市集市的用餐高峰,不少附近的白领、居民都会过来吃饭。加上地铁口出来的人流和拍照打卡的游客驻足,通道多次出现短时堵塞,但在现场未看到明显的人流引导标识,也无工作人员进行疏导管理。  此外,城市集市B1层的空间并不算大,几家餐饮店之间的间距很小,显得比较逼仄,而且部分餐饮店需要顾客自己取餐。“麻烦让让,借过!”在狭窄的过道里,顾客张女士端着两碗面艰难挪动,她的胳膊肘差点撞到旁边摊位的醋瓶。  “我是特地来打卡必吃榜上的大龍汤包的,汤包皮薄馅足,汤汁鲜美,确实是蛮好吃的。但是它这个座位是围着这家店的中岛设置了一圈,后面人来人往根本转不开身,吃得有点憋屈。”刚吃完一笼汤包的张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闷热的环境,正值酷暑,但集市内的空调却不太给力。“我们自己都快热晕了,客人吃顿饭汗流浃背的,怎么可能舒服?”一家餐饮店的店员指着额头上的汗珠说。记者在商场内走动发现,相比其他楼层B1层这里的空调的确稍显不足,虽然不像室外温度那么高,但呆久了还是会感到不舒适,顾客体验难免打折扣。  事实上,城市集市模式在上海并非全新的尝试,在各个商场内早已开了多家,比如中山公园龙之梦B2层的“城市集市・梧桐”、北外滩来福士广场B2层的“城市集市・里弄”等,不管是人气还是评价都还不错,这也证明了体验式商业的可行性。 而此次“城市集市・江南”陷入争议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这方空间不够大,却既要承载地铁通道功能又要容纳商户和装饰景观,先天存在动线设计难题。建议未来还是能略作调整,比如更换装饰蜡像的位置等方式尽量提升大家的实际体验。毕竟商业改造升级的目标应该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非更混乱。 来源: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