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多则消息称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东思嘉离世。8月28日,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思嘉确系该学院的一名教师,但对于该教师目前的情况她表示暂不清楚,建议去问学校宣传部。记者多次致电宣传部,均无人接听。大河报记者查询到,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曾在2025年6月18日收录了东思嘉的一作子刊,在末尾致谢处,合作团队在文中证实了她离世的消息,并深切悼念道“在本文即将发表之际,我们失去了朋友兼同事东思嘉,我们将此文献给她。”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思嘉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过博士后工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过一作子刊,在海洋碳封存、溶解动力学、矿物界面反应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学术之路本是熠熠生辉,有着无限可能,却就此戛然而止,实在令人痛心惋惜。 而令人遗憾的是,公众得知东思嘉离世的消息,并非因为其供职的南京大学发布了讣告,而是她的合作团队在论文致谢中对她致以哀悼,而关于她的死讯,高校至今也没有给出公开的、权威的说法。只有她花费多年心血做出的学术成果,最终成为她献给自己的纪念,此情此景,情何以堪。 面对媒体询问时,东思嘉所在学院的工作人员仅以“暂不清楚”回应,未流露出任何关切或哀悼之意,给人以冷漠之感。东思嘉是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是学院的一员,即便暂时无法公布离世原因,一句“我们正在核实情况,会尽快回应”“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会妥善处理后续事宜”,也能传递出最基本的尊重。公众所期待的,并非一定是校方立即给出全部答案,而是一种真诚的、有温度的态度、一种对生命基本的尊重与共情。 在一片缅怀与同情的声浪中,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少网友认为,这种以短期学术成果为核心考核标准的制度,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青年教师的头顶,为了在规定期限内达到晋升要求,他们不得不压缩休息时间,透支身体健康,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不断加剧。我们当然不能断言,“非升即走”就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但高校的确有必要更加关注年轻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是高校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新鲜血液”。一所高校能否留住青年人才、能否让青年教师安心搞研究,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学术实力,更影响着国家科研事业的创新活力。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工作环境、心理健康和职业前景才如此牵动人心。 一所真正重视学术和教育的大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应重视其作为“人”的尊严与福祉。面对悲剧,高校哪怕暂时无法公布全部信息,也要第一时间表达哀悼、给予家属支持、坦诚说明情况,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对生命的尊重;更要主动关怀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建立更畅通的沟通和申诉机制,减轻过度内卷的压力,避免“唯成果论”压垮青年学者,让“青椒”们能在有保障、有温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也让学术理想回归它应有的纯粹与温度。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