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17时,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开讲啦。本期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要从家庭抓起》。本期的主讲嘉宾是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本期重点讲述了“什么是科学素养?”“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家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科学培养策略和方法”、“要利用博扬馆、科技馆资源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呈现多领域协同突破、深度融合的特征,核心趋势涵盖了人工智能深化、量子计算商业化、生物科技革新、太空经济崛起、新能源转型等十大方向的变革的今天,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就愈加重要。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在收看本期《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要从家庭抓起》后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与行为品质。它不是简单的“懂科学知识”,而是能以科学的视角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能力。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1、科学知识与概念:对基础科学原理(如生物进化、物质变化、能量守恒等)和自然现象规律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基础。 2、科学方法与技能:掌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推理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通过实证分析问题(比如“为什么冰会融化”,不只是记住“温度升高”,而是会自己动手观察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3、科学态度与精神: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事实、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具备批判性思维(比如“这个说法有证据吗”),以及面对失败的耐心(科学探究常伴随试错)。 4、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环境、社会的影响(比如“塑料袋的降解与环保”“疫苗的作用与公共健康”),能理性看待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与运用,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推动社会各行业的重大变革。 1、帮助孩子“理解世界”:孩子天生对世界好奇(“天为什么是蓝的”“小鸟为什么会飞”),科学素养能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答案”变成“主动探索规律”,建立对世界的理性认知。 2、培养核心竞争力:未来社会的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需要跨学科思维和解决能力,科学素养中的“提问-探究-验证”逻辑,是应对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3、对抗“非理性思维”:生活中充斥着谣言(如“食物相克”“伪养生理论”),科学素养能让孩子学会“追根溯源”“看证据”,避免被误导。 4、保护创造力: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孩子在观察蚂蚁搬家、拆玩具研究结构时,科学素养能让这种“破坏欲”转化为“探究欲”,而不是被简单否定。 三、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孩子的科学素养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在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科学知识。家庭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起萌场所。 家庭的优势在于“日常渗透”和“安全感”——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更敢提问、试错,家长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先保护“好奇心”,再引导“探究欲”: a、孩子问“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别急着说“长大了就懂了”,可以说:“这个问题妈妈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看看绘本/查资料?”(承认“不知道”不丢人,反而教会孩子“不懂就查”)。 b、允许“小破坏”:孩子拆遥控器、往花盆里倒水观察“会不会淹死花”,别急着制止,问他:“你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如果水太多,你觉得花会怎么样?”(把“捣乱”转化为“实验”)。 2、用“生活场景”做“迷你实验” a、做饭时:让孩子观察“水烧开后冒的气是什么”“面条放进水里为什么会变软”(理解“物质状态变化”“溶解”); b、购物时:带孩子算“买3瓶牛奶,每瓶5元,一共多少钱”(渗透“数学与生活”),讨论“为什么保质期长短不一样”(理解“微生物”); C、散步时:观察树叶的形状(“为什么有的叶子尖,有的圆”)、蚂蚁搬食物(“它们怎么沟通的”),甚至下雨后看彩虹(“阳光和水滴怎么变出颜色的”)。 3、教孩子“科学的提问方式”。科学的第一步是“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比如孩子说“我觉得天是蓝的因为它喜欢蓝色”,可以引导:“这是一个想法,那我们可以怎么验证呢?比如,早上和晚上的天颜色不一样,是不是‘喜欢’变了?”(把“主观想象”引向“客观观察”)。 4、家长“以身作则”,做“爱探索的同伴” a、家长自己保持好奇:看纪录片时喊孩子一起(如《蓝色星球》《工作细胞》),读科普书时和孩子分享(“你看,原来恐龙灭绝可能和小行星有关”); b、展示“科学思维”:遇到问题时说“我们先看看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手机没电了,可能是没充电,也可能是电池坏了,我们先试试充电”),让孩子耳濡目染“理性分析”。 5、不追求“标准答案”,更关注“思考过程” 孩子观察蜗牛后说“蜗牛没有腿也能走,是因为它会飞”,别急着否定“不对,是靠黏液”,可以说:“你觉得它飞的时候需要翅膀吗?我们再仔细看看它爬的时候,身体有没有动?”(用观察让孩子自己修正结论,比直接给答案更有效)。 6、带孩子到恐龙博物馆、盐业博物馆以及当今的盐厂、陶厂、茶厂参观学习,让孩子自主去探究世界的发展变化。从中了解历史、试着串连历史、穿越历史,主动思考未来。。 总之,家庭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不是“教知识”,而是“养习惯”——让孩子习惯“提问”“观察”“动手试”,觉得“探索世界是件有趣的事”。就像孩子小时候学走路,摔倒是常态,家长的角色是扶一把、鼓励他再试试,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这样一个“允许试错、陪伴探索”的过程。 荣中关工委 2025年8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