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月8日,教育部关工委2025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期上线了,本期的主题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主讲嘉宾是北师大班建武院长和首都师大李敏院长。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收看本期公开课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收获和体会如下: 在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品德教育关乎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更重要。知识和技能是工具,而品德是驾驭工具的“方向盘”,决定着孩子如何待人、如何安放自身,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最终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和社会价值。“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一个没有道德品行之人,纵使他有才华,也是社会所摒弃的害虫,只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灾难。只有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成长这个会发展的脊梁,德才兼备,德为先和优秀的品格,是一个人一生辉煌的基础。所以,家庭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需任命,自然形成,且为终身制,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孩子的潜意识中。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品德塑造的深度和持久性,是学校、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品德教育是个人成的根基,品德是人格的核心。一个有诚信、懂尊重、有责任感的孩子,更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坚守底线,在各种诱惑面前能保持清醒。反之,也可能因自私、失信、无担当而陷入人生困境。 2、品德教育是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孩子的品德是家庭风气的折射,也是社会道德的“细胞”,当每个家庭都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带着善意与规则意识走向社会,推动形成更温暖、有序的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和谐,成就个人价值。反之,孩子的失范可能成为会问题的隐患,甚者还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害群之马,遭社会唾弃。 3、品德教育是对抗“功利化"的防线,当下教育容易陷入"唯分数"、"准技能”的功利陷井,而品德教育能让孩子明白:优秀之人“不止于或绩",更在于“做人的温康”。比如:懂得分享比独占更快乐,坚守诚信比暂对获利更重要……这些认知能帮助孩子在复杂世界中守住内心的秩序. 二、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品德教育不是抽象的讲道理,而是具体可感知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道德规范:诚信(不撒谎、不推卸责任)、友善(不欺凌、主动帮助他人、与人和睦相处)、尊重(尊重长辈、老师、尊重差异,如不嘲笑别人的缺点、缺陷)、节俭(不浪费钱物、不与人攀比)。 2、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不当行为造成的房果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推卸给别人),对家庭的责任(如分担家务、关心家从情结);对社会的责任(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 3、同理心和共情力,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要热心而不是冷血。 4、规则意识,明白“自由”与“边界”的关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自觉遵守集体规则,不把“自我”凌驾于他人、集体之上。 5、坚韧与担当,遇到困难不逃避,主动攻坚克难;犯错时,不推诿、不狡辩、不强词夺理。 三、父母怎样做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家庭品德教育的关键是“做”,而不是“说”,父母的行为示范、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比“说教”更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要做孩子“看得见”的榜样,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的言行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如孝敬老人,传递“孝”为先;夫妻和睦、邻里团结,传递“友善”;曾承诺了的事情按时兑现,传递“诚信”;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做家务等,传递“责任担当”当。反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不做,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模仿父母的不作为。 2、在小事中渗透引导,品德不是靠“课堂式教育”培养的,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孩子在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商确中引导共情、承担责任和分享。 3、用共情代替说教,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先别急着打骂,而是进行沟通了解其动机,再引导反思。这样的沟通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又能传递“诚实比隐瞒更重要”的价值观,从而让孩子吸取教训,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 4、设定清晰的“价值底线”线,并坚持之,比如设定:不准伤害他人;不准推卸责任;不准损坏公共财物;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偷窃等等必须坚守的底线。违反了必须认错、赔礼道歉、及时改正。规则的一致性会让孩子明白“什么不能做”做,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 5、让孩子在实践“体验”学习,品德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内化,如:让孩子参与家务,体验“家庭责任”;参加班集体活动,体验“集体责任”;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体验“社会责任”任。这些实践活动体验比“你要善良”、“你要有责任心”的说教更深刻。 6、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美,允许孩子在犯错中成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在成长难免会犯错,是人在成长中的必经之路。父母对孩子的犯影无须急躁焦虑,而是抓俭其“犯错时机”机及时引导认错、改错,以后该如何做?让孩子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吃一堑长一智,逐步变成优秀。 总之,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本质上是父母用言行举止、人格,为孩子种下“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世界”的种子。或许这些种子不立立刻“结果”,但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支撑孩子成为一个“内心有光、行有所止”的人,这即是家庭教育最为珍贵的价值。 荣中关工委 2025年8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