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36
- 威望
- 19 点
- 铜板
- 369 枚
- 西秦金币
- 0 个
- 鲜花
- 0 朵
- 在线时间
- 12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4-12
|
___阳台里的外机:一份不该有的“区别对待”
当空调外机的轰鸣成了学生宿舍的“睡前背景音”,当阳台被嗡嗡作响的机器挤占成“噪音角”,一个荒诞的问题自然浮现:谁家的空调会把外机装在自家阳台里?更令人费解的是,教师的空调外机安然挂在墙外,而学生的却被圈在阳台——这种区别对待,早已超出了技术考量,暴露了对学生权益的漠视。
从技术角度看,空调外机安装在室内本身就是违背常识的操作。外机运行时的噪音、散热产生的热气,本应通过室外环境消解,强行塞进阳台,等于把污染源直接引入生活空间。学生的床铺与阳台仅一墙之隔,夜深人静时,机器的震动声、风扇的呼啸声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长期在噪音中休息,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会损害身心健康。而教师的外机安装在墙外,恰恰避开了这些问题——这说明学校并非不懂基本的安装规范,只是选择将“规范”给了教师,把“将就”留给了学生。
这种区别对待的背后,是对学生权益的轻慢。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保障基本的居住舒适度,是学校应尽的责任。但在空调安装这件事上,学生的合理诉求似乎被简化为“有空调就行”,至于是不是能安心使用、会不会影响健康,却成了可以忽略的细节。反观教师的办公与居住环境,往往被精心维护,似乎默认“教师需要安静舒适”,而学生就该“克服一下”。这种隐性的等级划分,本质上是将学生的需求放在了次要位置,违背了教育场所应有的公平与关怀。
更值得深思的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当“区别对待”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被默许,传递给学生的会是什么?是“你的感受不重要”,还是“规则可以因人而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正是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都做不到一视同仁,又如何教导学生秉持公平与正义?
或许有人会辩解,学生阳台安装外机是“空间限制”或“施工难度”所致,但教师区域同样存在类似条件,却得到了妥善处理。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客观限制,而在于主观上是否将学生的权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破解这个问题,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方案,只需要学校拿出应有的担当:正视学生的合理诉求,重新规划外机安装位置,让学生也能享受到与教师同等的居住条件。
空调外机的安装位置,看似是件小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管理中的公平与否。学生需要的不是“特殊照顾”,只是与教师同等的对待;不是“额外福利”,只是本该属于他们的基本权益。希望这面镜子能警醒更多教育者:教育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更藏在宿舍的每一个细节里——包括一台安静运行的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