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黑色塑料膜遮挡的面包车、藏身停车场的可疑车辆、无人机拍下的大罐车路边分装……这些隐蔽场景背后,是一个游离在正常成品油流通外的“黑色链条”。 “利益的巨大诱惑,正是黑加油点屡禁不绝的最主要原因。”成品油行业专家一针见血。  隐藏在货车内部的加油装置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摄 为有效整治这一乱象,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统一部署,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连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深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筑工地、国省干道沿线、河道码头等重点区域场所,对前期摸排的黑加油点线索实施集中核查处置,并结合群众举报的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油品、非法改装车船等线索,对非法油品生产、销售、运输、纳税等各环节违法行为进行溯源核查、起底排查、依法打击,坚决斩断利益链条。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跟随专项整治工作组,深入各地开展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一线,直击这场斩断非法成品油黑色链条的较量。 隐蔽角落的破旧面包车“内有乾坤” 成品油广泛应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然而,近年来个别不法分子为谋取私利,通过非法调和生产劣质油品、偷逃税费、违规运输、非法销售等多种方式扰乱成品油流通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黑加油点的作案手法极为隐蔽,有的流动加油车伪装成洒水车非法兜售成品油,有的非法售油点藏匿于地下车库、校车停车点等,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7月10日,红星新闻记者在广东佛山某小区外的路边看到,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停在路边,车窗被深黑色的塑料薄膜遮挡,透过薄膜破损处,可见车内有一个金属质地的立方体以及一根疑似的加油管。  面包车改装的黑加油车 受访者供图 当地联合执法人员表示,发现该车辆是根据前期上级提供的线索清单,该车辆已经在原地停留了十多天,未见人员开动。在发现这类可疑车辆后,已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全天候监控。据执法人员介绍,当地公安巡逻人员看到这类疑似车辆也会上报,由专门小组进行处置。 在佛山另一处停车场,发改、公安、应急等联合执法人员根据前期掌握的线索,发现了三辆可疑的黑加油车。 监控视频显示,就在执法人员到达的前一天,停车场内的一辆厢式面包车,在遮挡下疑似为包括驾校车辆在内的三辆汽车加油。执法人员在现场对可疑车辆进行查扣,并对嫌疑人进行立案调查。 成品油行业业内人士介绍,非法加油点大部分设在厂区角落、偏远工地、物流园区和停车场,部分物流园区和停车场设置门岗,待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相关证据已被销毁,部分设备设施已被转移或隐蔽。 如今,通过无人机巡查方式对隐蔽性强、场地监管严的停车场和物流园区进行影像采集,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发改、公安、应急等部门并固定现场,已成为打击隐蔽角落的“油老鼠”的利器。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就在此次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期间,通过无人机巡查方式就发现了多起黑加油行为。如在云南昆明某大道路边,有大的油罐车拉油来,其他小油罐车作为流动加油车分装后给货车加油;在一家停车场内,黑加油车为旅游大巴加油的场景也被无人机拍个正着。 橇装站的“自用”幌子 据专项整治工作组成员介绍,企业自用橇装加油装置(橇装站)本意是解决企业内部如工地挖掘机、工厂叉车等无法上路的设备的用油问题,仅限“内部自用”。 按照规定,设有自用加油装置的企业应当如实记录成品油来源、去向等信息,不得利用自用的加油装置对外提供加油服务,且企业自用加油装置应当符合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消防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7月11日,在广东某地物流园内,一座标有“内部自用”的橇装站在给外地大货车加油。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安徽牌照的大货车在该橇装站一次性加油就超过1000升,两根加油管同时为两个油箱进行加注。驾驶该车的司机称,自己从云南那边开过来,经常在这里加油,“拉老板的货,加老板的油嘛。”  物流园外的撬装站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 摄 橇装站的工作人员称,自己不对外经营,前来加油的车辆,一类是加多少油记账;还有一类是不用记账,直接签合同,加多少油直接抵运费。 “我们不认人,只认车牌。”上述工作人员说。记者在该橇装加油站的门房柜台上看到六本登记账本,详细记录了车队名称、车牌号、日期及加油升数。在门房的电脑里,存有13个不同加油车队的电子表格。工作人员称,他们有2个物流公司,其他物流公司(车队)则是合作关系。对于按照什么标准抵扣运费,该工作人员称,有可能直接按加油站的价格乘以加油量进行抵扣,“我就是帮忙加一下油,(具体抵扣)都是老板在操作。” 该橇装站股东称,设立内部加油点是为给自己经营的物流公司的合作车辆供油,费用从运费中扣除。他提到,因为养车成本太高,如今的物流公司很少自购车辆,多与车队合作,采用包车包油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 成品油行业专家介绍,对于橇装站等自建加油设施,“内部自用”是个硬杠杠。 若开设加油站从事成品油零售,需取得《营业执照》《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一系列证照,且加油站布点每个地区都有统一规划,油站内对站内外建(构)筑物间距、安全防护距离、设备设施设置及区域功能协调等都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要求,而橇装加油装置的设置则相对容易,只有一些推荐性的行业标准要求,但如果没有取得相关证照,对外经营,则涉嫌违法。 更隐蔽的是“以租代管”新模式:企业不养车,而是租车并提供油品,通过运费抵扣实现无现金流交易。“看似让利生存,实则是收费交易,该模式隐蔽性强,取证难度极大。” 专家直言。 税费漏洞与执法困局 为何黑加油点屡禁不止?专家算了一笔账:成品油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成品油价格中,税费占比高达40%-50%,汽油消费税每升1.52元,柴油1.2元。非法经营者通过无票油、走私油、非标油(废油提炼,不达标)逃避税费,形成“低成本高利润”链条。 同时,市场存在大量价格敏感群体,如使用国五排放标准货车的车主,对低价非标油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非法交易。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一线打击行动中,执法面临多重阻碍。多位行业专家坦言,非法经营者对法律漏洞研究透彻,甚至配备专业法律团队规避风险,加之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钻空子”现象突出。  黑加油车为旅游大巴加油 受访者供图 一位行业专家提到,例如在上述“以租代管”隐蔽交易中,双方通过非现金方式规避税费(增值税、所得税等合计约 20%-30%),属于逃税行为,但因无现金流,税务取证困难。此外,成品油流通还存在变名销售、“油票分离”等黑色链条。 专家解释,变名销售是将需纳税的成品油(如汽油、碳九)改名为“生物油”“煤焦油”等非应税名称,或按化工品销售,偷逃税款;“油票分离”的一种形式是贸易公司从炼厂购油时取得增值税票,却不向购油方开票,转而将发票卖给其他企业,如物流公司冲账,获取利润,形成“导票”链条。 行业专家指出,成品油管理涉及发改、公安、交通、应急、市场、商务、税务等多部门,但单部门执法效果有限。此外,违法成本过低,非法经营难以“非法经营罪”“危险作业罪”入刑,多以罚款了事,难以形成震慑。取证固证困难,若缺乏多部门协同,全链条追溯油品来源、核实偷逃税款等工作周期长、阻力大。 专家建议,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查处——追责——震慑”的闭环。“唯有系统性解决监管、执法与利益链问题,才能遏制成品油市场乱象蔓延。” 多部门联动形成高压态势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结合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成品油流通领域打非治违相关工作安排,以油品来源、车船改造、销售渠道为切入点,重点整治流动加油车船、自建油罐非法经营等黑加油点,以及非法调油、变名销售、“油票分离”、非法改装加油车船等黑色链条,突出点上清除、面上排查、行刑衔接、铲除链条,同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严厉打击成品油非法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据悉,截至7月14日,共查实违法线索1052条,查封非法油品2377吨,查扣流动加油车394台、非法经营储油罐560个,立案调查478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强调,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动真碰硬、深挖细查,合力攻坚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同时,推动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常态化开展成品油流通领域打非治违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 广东报道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