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追溯远一点,2007年,武隆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项目的名义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武隆人,看到了良好生态的价值。 时光镜头近一点,今天,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去一颗璀璨的明珠,武隆正在强力崛起,开始了创造美好武隆的新征程。 在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武隆着眼市委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武隆当前发展实际,将“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优化升级为“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成为了重庆生态保护开发、生态涵养发展的“棋子”。 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武隆提出了“绿色崛起”的三条路径: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 武隆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底蕴也在生态。为此,武隆人充分审视自我深厚资源、明晰自身更高定位的基础上,紧盯“生态”不放,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保护发展之路,着力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寓经济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山水武隆,向生态要幸福。 提档升级展开旅游新画卷 作为武隆第一支柱产业的生态旅游,这些年来发展快速,就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两块金子招牌的武隆,以其独到的“事件营销”响誉全球。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9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亿元。近年来,武隆旅游收入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武隆现象”成为国内旅游行业的热点名词。 然而,习惯于自我加压的武隆绝不允许“别人在跑步,我们还在走路”。更不能允许“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富民效应”。为此,武隆又一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大力提档升级“五大工程”,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让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县委书记何平说,必须增强发展的危机感,提高发展的紧迫性,要让武隆旅游发展与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与国际迅速扩张的市场相协调,与“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相对称,形成坚定不移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县域发展的本钱和基础。”何平说,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已达60%,五年之内,将提升到65%。为此,结合当前旅游市场趋势,武隆将旅游定位为以休闲度假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接下来,将以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景区品质、服务水平、品牌营销、旅游业态“五大工程”,推动武隆旅游提档升级,加速“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的建设进程。 坚守“底线”绘就工业新蓝图 无工不高。天独厚先决条件让武隆坚定了要做工业的信心。2014年,武隆工业成功迈上百亿新台阶,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增长26%。但武隆始终按照“产业集群化、园区生态化、企业现代化、发展集约化”要求,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决不乱发展工业,只做生态工业。 “底线”面前,武隆敢于拒绝诱惑。2011年将拟投入30亿元、年产出将高达60亿元的镁加工项目和拟投资10亿元的纳米碳酸钙项目等数个投资企业拒之门外;2012年和兴水泥、国锰生产等落后、污染大企业被关闭;平桥轧钢厂转产…… “底线”面前,我们敢于投入。生态工业在原来所制定的5个缩减为3个组团,工业发展目标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近年来,园区一直坚持走“生态立园、绿色崛起”的道路,环保和生态是武隆生态特色工业发展的“底线”,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落后产能的工业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就如何形成生态工业经济高地,何平说,比的不是园区面积的大小,不以简单的工业总产值来做比较,看的是人均工业产值在同类县的排名、园区的投入产出比、工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和工业质量。武隆将以生态优先、规模适度、盘活存量、巩固提升、拓展创新“五大原则”突出“绿色生态”。 “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部署让区县在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何平说,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追求金山银山,得不偿失,要摈弃,而调结构、转方式,积极适应新常态,最好的办法就是绿色发展,“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落脚点在发展上,关键是如何发展。” 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武隆人将像发展旅游一样聚最大合力,推进生态工业追赶式发展,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特色效益奏出乡村新乐章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武隆,生态旅游虽阔步前行,生态工业也蒸蒸日上,但并非足到之处皆景点,广袤农村更需要“补给”。 “在同一块稻田里既种稻、又养鳅,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食物链,整个种植过程不施农药和化肥,为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凤来乡重庆市亿拓生态农业公司的老总陈明亿对生态农业信心十足。“随着网络、物流等现代流通体系的拓展,只要品质好,哪愁销路。” 筑巢引来凤凰栖。像陈明亿这样的外地人来武投资农业不在少数。湖北省随州市王合兴到双河种植错季蔬菜,高山蔬菜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境外市场;重庆三大葡萄之一的“向葡萄”入驻赵家乡,看中的就是旅游市场…… 如果说,特色效益农业让无数个“陈明亿”致富,那么高山生态扶贫与乡村旅游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则有效地腾出了土地,连片土地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攀升;绿了大山,扮靓了村庄,乐了游客,富了百姓。 据了解,2013年,我县启动建设市级示范点11个、县级示范点26个,实施搬迁4875户、17064人;2014年,启动集中安置点32个,11135人将陆续乔迁新居。 腰包鼓起来的群众,住着小别墅一样的房子,对谁都和和气气,美丽小镇越发和谐。插上生态产业的翅膀,挣钱门道多了,返乡创业、就业的也多了。 绝地逢生,演绎着一个朴素而深邃的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甘垫底的武隆人必将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向生态要幸福! |